全国服务热线:刘先生   13937914930

新闻中心 PRODUCT DISPLAY

安徽扎根扶贫一线的国窖人泸州老窖扶贫故事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1-07-27 391 次浏览

  扎根扶贫一线的国窖人泸州老窖扶贫故事导语:在脱贫攻坚的长征路上,有些地方、有些人有时候只是需要帮一把、扶一程,他们就能用旺盛的生命力摆脱生活的泥淖,泸州老窖开启新的人生。红原,作为泸州老窖高原上的远亲所在地,自2018年起,泸州老窖对其开展精准扶贫,并派驻扶贫干部,让他们扎根一线,真正把扶贫落到实处。

  “别个都是往高处走,想让日子越过越好。怎么你就非要往穷乡僻壤里钻。一去还是好几年,你有没有想过我一个人怎么办?”面对新婚妻子的不解,张文平沉默了。

  “这么多年你都在外跑销售,现在都50岁了,去到那里你这身体能吃得消吗?”听着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的疑问,陈必联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。

 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红原,是泸州老窖自2018年就结对帮扶的高原远亲。那里有蔚蓝的天空、无边的草原、悠闲自得的牦牛群;那里也有平均3600米以上的高海拔、多变的天气。代际相传的贫困,就如同抬头可见的大山,横亘在眼前,阻挡着红原人民迈向富裕的步伐。

  多年来,泸州老窖致力社会公益,开展精准扶贫,所有勇担社会责任的一举一动,取得的成效,都让员工们耳濡目染,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2018年,泸州老窖对口帮扶红原县麦洼乡滚塘村,需要派驻扶贫干部前往红原,作为帮扶单位的一份子,张文平、陈必联两人都觉得自己应该义不容辞奔赴“战场”,去帮一把,扶一程。

  2018年5月9日,两人背起行囊一头扎进了滚塘村。路上不停升高的海拔,突然降落的冰雹,逐渐不适的身体也都没能让两人退缩,抵达红原时,一眼望去,身穿藏式民族服饰的当地村民中,大骨节病造成腿脚不便的村民不在少数,想到这,两人不仅没有打退堂鼓,泸州老窖反而更坚定了想法:干就要干好,一定要圆圆满满完成公司给到的任务。

  作为驻村干部,件事就是要做好入户工作,做好入户工作就需要沟通。可这里被皑皑白雪的大山环抱,生活在这里的牧民,沿着祖辈最自然、泸州老窖最古老的生活方式,拥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。而这对张文平和陈必联来说,就变成了阻碍在他们与贫困户中间的一座大山。

  “听不见”,但是“看得见”,两人一趟一趟往县政府跑,通过查阅材料了解基本情况,在和牧民“你画我猜”中,张文平自嘲提高了自己的比划能力,并通过申请调派会汉语的当地干部作为翻译,一句一句学、一点一点看。就这样,两人通过一个月的走访,前前后后走了90多公里路,对建档立卡102户355人的贫困户有了全面的了解。

  通过走访,两人首先发现不少贫困户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——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家门口大小便的情况时常有。如何让贫困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思索。

  如今,你要是去到滚塘村,无论是开门迎客的店铺还是自家住宅,房间内外干干净净,物品摆放整整齐齐,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如何能让村民发生这么大的转变,这就要提到一大举措——贫困户“星级评定”激励机制。泸州老窖

  在乡党委和乡镇府的领导下,张文平和陈必联和当地乡干部一起,拿起扫帚、背着新床单、新毛毯等前往贫困户家帮忙打扫卫生。“但一开始,这些好心不仅不被欢迎,甚至还不被允许,有时候还不得不让派出所跟着一起去,以解决突发情况。”

  在这个过程中,张文平思考着如何化被动为主动。经过与公司领导的多次研究探讨,在公司支持下,组建“星级评定”激励基金180万元,按感恩意识强、致富动力强、诚实守信强和遵纪守法好、环境卫生好、教育支持好、家庭和睦好的“三强四好”评选标准,全面实施“星级评定”激励机制。从贫困群众中评选出“星级户”,给予洗衣机、电动三轮车、电动摩托车等实实在在的奖励。

  这一措施不仅让贫困户们主动拿起抹布,将房间擦得干干净净,更是让贫困户们不再等、靠、要,而是争当脱贫攻坚“主人翁”。

  脱贫是泸州老窖帮扶滚塘村的首要任务,张文平和陈必联牢记这一点,要脱贫,就得想办法为贫困户增加收入。麦洼乡滚塘村拥有230平方公里草场,泸州老窖鲜美的天然牧场成为了牦牛生长的乐园。牦牛,也就成为了当地贫困户重要的经济收入。

  ,拉旺夫妇拉着张文平满是愁云地说道:“我家牦牛昨天夜里逃跑,找到时已经死掉了。”一头成年牦牛可卖8000元左右,泸州老窖这可是全家人的一大笔收入,张文平也跟着心疼。在走访调查过程中,张文平发现拉旺夫妇还并非个例,因缺乏科学养殖技术,丢牛、死牛的事情常有发生。

 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张文平反复咨询养殖专家,并制定出一套专业的养殖方案。但想要科学养殖,就必须先改善基础设施,集中牦牛进行防疫、买卖的巷道圈需要建,能让牦牛在零下三十多的冬天安全过冬的暖棚也需要建,在向公司汇报后,时刻心系着红原发展的泸州老窖随即捐赠资金40万元为滚塘村新建巷道圈5个,增加了牦牛防疫工作的性和可控性,也出资20万元修建牲畜暖棚,不仅降低了牦牛在冬季的死亡率,也解决了牦牛随地排便的卫生问题。

  除了守护好每家每户的钱袋子,更得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,“不是让哪一户脱贫,而是要让全村102户355名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,不落下一人”,这是泸州老窖帮扶滚塘村的坚定信念,这始终被张文平、陈必联放在心上。

  2018年8月,泸州老窖给滚塘村捐赠了50万元,用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购买牦牛,牦牛是贫困户的一大经济来源,可不能马虎。驻村干部和当地村干部一起行动,前往远牧点采购牦牛,道路全是碎石不说,加上前一晚刚好下了雨,车子经过一段积水路时,突然陷了进去,几个人怎么也推不动,后来,张文平与陈必联爬上山包才找到信号,打通了求救电话,一番辛苦才到达目的地。

  而原本计划当天返回滚塘村的众人就只能在远牧地待上一晚,视野里零星的几顶帐篷,满天的繁星,让张文平有了一种孤寂感,但转念想到已经挑选好的牦牛,他忽然觉得这里的景色真的很好,心情也变得畅快。

  那一次采购,他们带回来了100头优质母牦牛,到今年已经发展到300多头了,作为集体经济收入,2019年贫困户每人分红100元,非贫困户每人分红50元,虽然分工不多,但这是村集体经济成立以来的分红。

  一望无际的草原养育着牦牛群,给村民带来了收入的同时,无边的草场也限制了其余产业的发展。“靠单一产业脱贫致富,很难,也很不利于其发展。”为解决这一问题,泸州老窖随即开启以购代捐的创新帮扶模式来为贫困户“造血”!

  于是,泸州老窖利用自身优势资源,泸州老窖与红原县遛遛牛公司和红原牦牛乳业公司合作,通过公司已完善的宣传平台和电商平台,销售红原县遛遛牛公司牦牛肉干和红原牦牛乳业系列产品,同时将销售额的10%捐赠给滚塘村集体经济。以2019年为例,帮扶销售红原产品200万,将10%即20万元捐赠给滚塘村。这种模式很快带动了当地牧民的积极性,成为滚塘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,这种模式得到了多方认可,目前,也被红原县推荐给其它帮扶单位。

  一个人想要全力奔跑,但苦于双脚陷入杂草丛生的泥淖之中。这种状态正如贫困地区,即使有想脱贫想致富的念头,却因交通条件,拔不出腿使不上力气。这时,就需要将“沼泽”建成“水泥路”,抓好基础设施这个关键。

  2018年9月的,一通电话打进乡政府请求救援。那段日子,因雨水多,很多草场被淹,麦洼乡党委书记华书记驱车到远牧点查看受灾情况,可没想到牧道被雨水冲垮了,车子绕行时又被陷入泥淖。张文平、陈必联等人开车赶至现场时已晚上8点,一群人冒着大雨,用铁锹掏泥沙,再试图用开来的车子拉出陷入泥淖的车辆,几经折腾,不想开来的车子也陷了进去,无奈之下,一行人只能冒雨步行返回。

  这样的囧途并不在少数,高原天气多变,给牧民来往牧场、买卖牦牛、牛奶交送都造成极大不便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泸州老窖捐赠20万为滚塘村新建板涵桥,即牧道排水工程,新板涵桥设计排水量较之前的涵洞桥扩大了5倍以上,确保了牧道能在洪水期安全行洪,保障了牧民的人身财产安全。

  此外,最远的远牧点超过100公里的距离,泸州老窖公司又捐赠40万用于滚塘村牧道维修,由以往的2—3小时缩短到40分钟,不仅让村民家门口的路好走了,还让通向远牧的道路同样畅通,而张文平、陈必联这样半夜救援的事情也没有再发生。

  张文平写过一篇名为“冬日的”的日记,上面写道:12月份下了一场大雪,深度快到膝盖。一早起来,忍着想要堆雪人的冲动,首要任务是铲除一条通往厕所的道路来。融雪是最冷的时候,晚上应该有零下20度,我需要上下各三层的铺盖加电热毯才能扛得住。

  当地流传着一句话,红原有两个季节,一个是冬季,另一个大约在冬季。这里年均气温1.4℃,极端更低气温-36℃。当陈必联看到麦洼乡小学的孩子们,因取暖设备不足,只能在教室前面安上一个小炉子,孩子们的小脸小手冻得通红时,他心疼了:“以前那里的孩子不去读书要去当和尚,因为当和尚有前途,扶贫先扶智,教育要当先,但把孩子带来学校了也得要留得住呀。”

  “这必须得帮,不能让孩子们冻着。”公司得知情况后,随即捐资74.1万采购安装教学楼和宿舍的取暖设备,以电加热水暖形式,解决取暖问题。

 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林锋(前排左一)代表公司为红原县麦洼乡小学供暖工程捐助74.1万元

  这下麦洼乡小学的孩子们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天也能握得住笔,安心上学了,不仅教室里暖暖和和,回到宿舍也不再寒冷。

  照顾了小朋友,也得呵护大朋友,为了杜绝传统煤炉供暖安全隐患,改善职工供暖环境,泸州老窖也同时向麦洼乡政府捐赠36万元,为办公区、生活区采购安装集中供暖设备。

  在红原扶贫的日子里,一遇上停电或是去到远牧工作的情况,张文平连和家里人打上一通电话都做不到,甚至还会出现几天都“失联”的情况,而陈必联每次从红原回家,都会被妻子仔细打量一番,然后妻子会调侃地说上一句:“哦,还活着,就是又黑了点。泸州老窖”两人不禁相视一笑。

  在红原扶贫的日子里也有乐,没有了城市里的红灯酒绿,在红原驻村的夜晚,张文平特别喜欢抬头仰望星空,满天的繁星让人心思沉静,他还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学习,并于2018年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外审员考试,2019年通过研究生考试。

  而陈必联则是完全融入了这里,曾经看着当地人手抓牛粪生火有些受不了。但如今的他说:“现在觉得这里蓝天白云很美,刮大风也很美,包括看人家手捡牛粪也挺美。”不仅如此,陈必联还多次被人当作当地人,一次,公司领导前往滚塘村看望贫困户,晃眼一看,没认出来,仔细一瞧,才惊讶道:“哦,这陈必联啊。”

  更令人欣慰的是,两年的时间里,在泸州老窖的帮扶和指导下,滚塘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5.1%降为0,全村102户355名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。正如陈必联所说,高原太高了,我们改变不了,但我们能做到就是让他们生活变好。

  村民们时常一声又一声地向张文平和陈必联说“卡座卡座(音译,感谢之意)”,在这些质朴的线日那,背起行囊,义无反顾出发的意义。

  从远牧出来,好几天没有网络的手机终于有了信号,暮色沉沉下,张文平和陈必联各自找了个角落,掏出手机,家人的脸出现在手机屏幕上。“这次又去哪了?”“去了一趟远牧嘛,家里最近好吗?”所有的想念,被高原夜晚的凉风吹起,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……

  这就是属于泸州老窖派驻红原的驻村干部的故事,他们同泸州老窖派驻古蔺向田村的驻村干部一样,同千千万万奋战一线的扶贫人一样,舍小家为大家,话不多说,事不少做,扶贫路上,他们总是沉默的大多数。毫不犹豫,奔向700公里外,连接起城市与高原,连接起泸州老窖与贫困户,让泸州老窖听到“远亲”真正所需,让需要拉上一把的红原乡亲得到实实在在帮扶!